化妆品原料全氟甲基环戊烷的安全评估信息
Safety Assessment of perfluoromethylcyclopentane Ingredients as Used in Cosmetics
原创
评估人:
李锦聪
李锦聪,化妆品违禁词网创始人,知名化妆品法规博主/媒体评论人,广东省日化商会原料安全评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多个化妆品行业协会政策法规专委会委员,在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新品开发、法律法规、安全评估等领域具有15年从业经验。
日期:
摘要:全氟甲基环戊烷(INCI名称:PERFLUOROMETHYLCYCLOPENTANE ;CAS号:1805-22-7 ;化学结构式:C6F12 ;分子量:300.04 ),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等个人护理品,在化妆品中使用目的为皮肤保护剂、溶剂。该原料已收录于《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年版)》序号为05463,不属于《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中的禁用物质,参考《化妆品注册和备案检验项目要求》有关规定,对该原料的重金属、微生物、有害物质和稳定性等进行了检测。相关毒理学终点有:经口/经皮急性毒性(LD50)、皮肤和眼刺激性/腐蚀性、皮肤变态反应/致敏性、光毒性、光变态反应/光敏性、遗传毒性、重复剂量毒性/亚慢性(NOAEL/BMD)、生殖发育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等。该原料可能含有的风险物质为无, 按照《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的要求,基于当前科学认知水平,对全氟甲基环戊烷可能由化妆品原料带入、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带入的风险物质进行了评估。收录于《已上市产品原料使用信息》在化妆品中的原料使用信息为全身[驻留]:0.72%
全身[淋洗]:1.1%
眼部[驻留]:0.16% ,在《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年版)》中淋洗类产品最高历史使用量为1.1%, 驻留类产品最高历史使用量为1%, 暂时未检索到CIR、SCCS等相关权威机构评估结论数据,当配方中的添加量低于该浓度时,该原料在正常、合理及可预见的使用条件下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关键词:全氟甲基环戊烷;化妆品原料;安全评估报告;毒理学终点;权威数据;CIR;驻留类;淋洗类;最高历史使用量
评估意见:有 淋洗类产品相关评估数据, 有 驻留类产品相关评估数据, 按完整版安评政策实施策略,建议采用《已上市产品原料使用信息》的数据评估,仍不能满足评估要求时,可以考虑其他评估方法,如:毒理学关注阈值(TTC)和交叉参照(Read-across)方法或聪进一步进行原料的完整版安全评估。
报送码系统中与【全氟甲基环戊烷】相关的原料数量共计:
<10 个
化妆品原料主要的安全评估数据类型(完整版安评)
数据1:《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的限用组分、准用防腐剂、准用防晒剂、准用着色剂和准用染发剂
使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的限用组分、准用防腐剂、准用防晒剂、准用着色剂和准用染发剂列表中的原料,应满足《技术规范》要求。
数据2:国际权威化妆品安全评估机构公布的评估结论
欧盟消费者委员会(SCCS)、美国化妆品原料评价委员会(CIR)以及其他国际权威化妆品安全评估机构已公布安全评估结论的原料,需对相关评估资料进行分析,在符合我国化妆品相关法规及使用条件下,可采用相关评估结论,对有限制使用条件的原料,应在满足限制条件的情况下采用其评估结论。不同的权威机构评估结果不一致时,根据数据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科学合理地采用相关评估结论。
注册或备案产品安全评估资料中,应明确安全评估机构和评估结论。
数据3: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权威机构已公布的安全限量或结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以及其他权威机构已公布的安全限量或结论,如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每日耐受剂量(TDI)、参考剂量(RfD)、一般认为安全的物质、国际日用香料协会(IFRA)和我国标准管理部门发布的香料标准、我国或其他国家监管部门公布的祛斑美白功效原料安全使用量等,需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在符合我国化妆品相关法规规定的情况下,可采用相关结论。不同权威机构发布的结果不一致时,根据数据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科学合理地采用相关结论。如缺少局部毒性资料,应结合产品使用部位和使用方式等,对局部毒性开展评估。
注册或备案产品安全评估资料中,应明确安全限量或结论来源,相关资料留档备查。
数据4:监管部门公布的已上市产品原料使用信息
监管部门如中检院公布的《已上市产品原料使用信息》可为评估提供参考,《已上市产品原料使用信息》将替代《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版)》最高历史使用量,作为新的完整版化妆品安全评估数据。
问:应当如何正确使用原料使用信息?
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应当结合产品使用方法和作用部位,正确使用原料使用量。为便于行业更好应用《原料信息》,给出以下几个代表性实例:
1.作用部位同时为“面部(含颈部)”“手、足”的淋洗类产品如何使用《原料信息》?
可使用《原料信息》中用于“躯干部位”或“全身”的淋洗类产品原料使用量。若无,可选择用于“躯干部位”或“全身”的驻留类产品原料使用量。
2.作用部位同时为“头部”“头发”的淋洗类产品如何使用《原料信息》?
可使用《原料信息》中用于“头部”的淋洗类产品原料使用量;若无,可选择用于“头部”的驻留类产品原料使用量;若无,可选择用于“手、足”或“面部(含颈部)”或“躯干部位”或“全身”的驻留类或淋洗类产品原料使用量。
3.作用部位同时为“面部(含颈部)”“眼部”“口唇”的驻留类产品如何使用《原料信息》?
可使用《原料信息》中用于“面部(含颈部)”的驻留类产品原料使用量;若无,可选择用于“躯干部位”或“全身”的驻留类产品原料使用量。需注意的是,《原料信息》若无该原料用于眼部的驻留类产品原料使用量,需另外评估眼刺激性。
注意:当原料在配方中作为祛斑美白剂和防脱发剂使用的原料,不能使用监管部门公布的《已上市产品原料使用信息》作为评估证据。
数据5:化妆品“原料3年使用历史”评估要点
对国内外已有3年(含3年)以上使用历史的原料,使用的原料与拟评估的原料为同一原料,即在《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年版)》中序号相同,使用该原料的已上市产品引起的不良反应经分析不涉及该原料的使用安全。具有相同的使用部位和使用方法,配方中浓度不超过历史使用浓度。原料历史使用浓度可相互参考,暴露量高和接触时间长的产品,可用于暴露量低和接触时间短的产品评估,但需要从目标人群、使用部位和使用方式等方面充分分析说明其合理性,必要时评估其局部毒性。
产品注册或备案时应提供本企业或经授权的非本企业同一原料的3年使用历史证明材料。包括:
1. 同一原料的证明材料。2. 注册产品应提交产品注册证书、注册配方(须与申报时提交配方一致);备案产品和国外上市产品应提交带原料含量或可计算原料含量的生产投料记录,备案凭证(仅在国外上市无需提交)。3. 不良反应监测情况说明。4. 上市销售数据证明。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应对销售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能反应原料在人群中的使用安全性。5. 如使用非本企业上市产品证明材料,还应提供原料生产企业或使用同一原料的化妆品生产企业出具的授权书。6. 其他相关材料。
注意:祛斑美白剂不能使用原料3年使用历史作为评估证据;使用目的相同的情况下,防脱发剂可以使用原料3年使用历史作为评估证据。
化妆品原料可豁免部分毒理试验和数据的方法(完整版安评)
方法1:化妆品原料“安全食用历史”评估要点
有安全食用历史类原料,应对其食用历史、生产工艺等进行全面充分研究,确保原料或制备该原料的原材料有可安全食用的特性。此类原料在安全评估时可豁免系统毒性,结合产品使用部位和使用方式等,对局部毒性进行评估。
安全食用历史的证明材料,应来源于食品、农业、卫生等相关领域的省级(含省级)以上监督管理部门,或具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相关职能的技术机构,应是公开发布的数据信息,且具有一定权威性,如相关部门发布的公告、通知、技术标准等;国外监督管理部门应是国家级,技术机构应是国际公认的权威机构或组织。常见的证明资料来源包括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发布的可安全食用原料,如粮食、瓜果蔬菜、肉类等常见食物原料,普通食品原料,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物质,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地方特色食品原料等;国外监管部门或技术机构发布的可安全食用原料。
方法2:化学结构和性质稳定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原料除外)
化学合成的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结构单元,通过共价键连接,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道尔顿,且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道尔顿的低聚体含量少于10%,结构和性质稳定的聚合物(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原料除外),安全评估时可不考虑透皮吸收,结合产品使用部位和使用方式等,对局部毒性进行评估。
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应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包括结构单元、平均分子量、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道尔顿的低聚体含量等,还应提供原料不具备生物活性的说明。
方法3:化妆品终产品安全性测试评估要点
在对原料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如无法采用《化妆品原料使用数据指南》中任一数据类型进行安全评估,仅因缺少部分毒理学终点评估数据而不能够完成安全评估的,不超过配方成分总个数10%且含量较低的非特殊功效原料,可以参照《化妆品注册和备案检验工作规范》设置的毒理学试验项目和/或人体试验项目(在满足伦理的前提下)开展产品的安全性测试,对终产品的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方法4:毒理学关注阈值(TTC)方法评估要点
该评估方法适用于化学结构明确,含量较低且缺乏系统毒理学研究数据的化妆品原料或风险物质。
以下原料或风险物质不适用于本方法,包括: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强致癌物(如黄曲霉毒素、亚硝基化合物和联苯胺类等)、蛋白质、类固醇、高分子质量的物质、有很强生物蓄积性物质以及放射性化学物质等;纳米原料、无机物、具有吸入风险的原料在评估其吸入暴露途径的安全风险性时;具有防腐、防晒、着色、染发和祛斑美白功能的原料。
评估程序:
(一)判断待评估物质是否符合TTC的适用范围;(二)计算全身暴露量(SED);(三)待评估物质是否为DNA反应性致突变物/致癌物;(四)待评估物质是DNA反应性致突变物/致癌物;(五)待评估物质是非DNA反应性致突变物/致癌物。
方法5:交叉参照(Read-across)方法评估要点
该评估方法适用于适用于结构明确,缺乏系统毒理学数据的非功效成分或风险物质。
不适用于具有防腐、防晒、着色、染发和祛斑美白功能的原料。
评估程序:
步骤一:目标化学物质信息整理;步骤二:识别与确定潜在的类似物;步骤三:收集源化学物质数据并确定选用类似物法或类别法;步骤四:构建数据矩阵(工作表格),数据缺口评估与分析;步骤五:验证交叉参照合理性和不确定性评估;步骤六:填补数据缺口;步骤七:得出结论并形成报告。
注意:对于无法使用上述任一证据类型的原料和/或风险物质,应按照《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2021年版)》要求的评估程序(1.危害识别 > 2.剂量反应关系评估 > 3.暴露评估 > 4.风险特征描述)进行评估证明其安全性。
全身暴露量(SED)=日均使用量 × 驻留因子 × 成分在配方中百分比 × 经皮吸收率 ÷ 体重
安全边际值(MoS) × 不确定因子(UF)=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BMDL)÷ 全身暴露量(mg/kg·bw/day)
在通常情况下, 当MoS ≥ 100 × 不确定因子(UF)时,可以判定是安全的。
International Authorities: - Andean Community
-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 Caribbean Community (CARICOM)
- East African Community (EAC)
- Central American Customs Union (CACU)
- 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 (CIR)
- Eurasian Economic Union (EAEU)
- European Union (EU)
- Global Treaties
- Gulf Cooperation Council (GCC)
- Southern Common Market (MERCOSUR)
Security Assessment Database: - INCI names
- CAS numbers
- chemical/technical names
- additional terms will be used as appropriate
- Pubmed
- Toxnet(includes Toxline; HSDB; ChemIDPlus; DART; IRIS; CCRIS; CPDB; GENE-TOX)
- Scifinder
- wINCI
- FDA databases
- FDA search databases
- EAFUS
- GRAS listing
- SCOGS database
- Indirect Food Additives
- Drug Approvals and Database
- FDA Orange Book
- OTC ingredient list
- inactive ingredients approved for drugs
- HPVIS(EPA High-Production Volume Info Systems)
- NIOSH(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 NTIS(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 NTP(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 Office of Dietary Supplements
- FEMA(Flavor & Extract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 EU CosIng database
- ECHA(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 – REACH dossiers)
- ECETOC(European Centre for Ecotoxicology and Toxicology of Chemicals)
-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EMA)
- IUCLID(International Uniform Chemical Information Database)
- OECD SIDS(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reening Info Data Sets)
- SCCS(Scientific Committee for Consumer Safety) opinions
- NICNAS (Australian National Industrial Chemical No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Scheme)
- International Programme on Chemical Safety
- 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 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echnical reports
- Dr. Duke’s
- Taxonomy database
- GRIN(U.S. National Plant Germplasm System)
- Sigma Aldrich plant profiler
- American Herbal Products Association Botanical Safety Handbook (database)
-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Herbal Medicines
- AGRICOLA(National Agricultural Library NAL Catalog)
- The Seasoning and Spice Association List of Culinary Herbs and Spices
- IFRA(International Fragrance Association)
- RIFM(Research Institute for Fragrance Materials)
Country Region: - China
- Japan
- Korea
- India
- Pakistan
- Afghanistan
- Iran
- Saudi Arabia
- Israel
- Turkey
- Russia
- Germany
- France
- Italy
- Spain
- United Kingdom
- Poland
- Ukraine
- Sweden
- Greece
- Egypt
- Sudan
- Kenya
- Nigeria
- South Africa
- Ghana
- Morocco
- Algeria
- Tunisia
- Ethiopia
- United States
- Canada
- Mexico
- Cuba
- Jamaica
- Panama
- Haiti
- Dominican Republic
- Guatemala
- Honduras
- Brazil
- Argentina
- Peru
- Chile
- Colombia
- Venezuela
- Uruguay
- Paraguay
- Bolivia
- Ecuador
- Australia
- New Zealand
- Papua New Guinea
- Solomon Islands
- Vanuatu
- Fiji
- Samoa
- Kiribati
- Nauru
- Marshall Isl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