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原料松花粉的安全评估报告(完整版)
一、摘要
松花粉(INCI号:POLLEN PINI),为松科植物马尾松、油松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花粉,应用于婴儿爽身粉产品中,该原料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和吸油性,在化妆品中使用目的为吸收剂,相关毒理学终点有急性经皮毒性、皮肤刺激性、皮肤变态反应、皮肤光毒性。2004年8月17日,卫生部将食品新资源松花粉列为普通食品管理[1],具有安全食用历史,可豁免系统毒性,该原料在正常、合理及可预见的使用情况下,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二、原料理化性质[2]
中文名称:松花粉
INCI名:POLLEN PINI
原料来源:松科植物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油松Pinus tabulieformis Carr.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花粉。
颜色:淡黄色的细粉。
气味:气微,味淡。
鉴别:花粉粒椭圆形,长45~55μm,直径29~40μm,表面光滑,两侧各有一膨大的气囊,气囊有明显的网状纹理,网眼多角形。
制备工艺: 春季花刚开时,采摘花穗,晒干,集花粉,除去杂质。
特征性成分:松花粉含有多种类型的化学成分,其中黄酮类为主要化学成分,其次是甾醇类、糖类、脂肪酸类、酚酸类等成分。查阅国内外文献,整理出81种化合物,包括甾醇类化合物13种、黄酮类化合物11种、氨基酸类化合物18种、酶类化合物11种、糖类化合物11种、脂肪酸和酚酸类化合物17种以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Fe、K、P、S、Mn、Zn、Ca、Se等) [3] 。
三、评估过程
松花粉,收录于《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版)》[4]中序号06452,在儿童爽身粉产品中的使用浓度≤100%,经评估该原料,不属于《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5]的限用、准用、禁用组分,无相关最高历史使用量信息,无国际权威机构评估结论。按照《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2021年版)》[6]要求的评估程序进行评估证明其安全性,2004年8月17日,卫生部将食品新资源松花粉列为普通食品管理[1],具有安全食用历史,同时通过文献检索获得该原料的毒理学终点如下:
(1)局部毒性
皮肤刺激性:在一项研究中, 以100%浓度的松花粉对家兔多次皮肤刺激性进行试验结果为:无刺激性; 皮肤变态反应:在一项研究中, 以100%浓度的松花粉对豚鼠皮肤变态反应进行试验结果为:未见皮肤变态反应 ;皮肤光毒性:在一项研究中, 以100%浓度的松花粉对豚鼠皮肤光毒性试验结果为:未见皮肤光毒性[7]。
(2)系统毒性
急性毒性:在一项研究中 以100%浓度的松花粉在大鼠急性经皮毒性试验中,LD50 > 2180 mg/kg 且无动物死亡,表明该原料急性经皮毒性为微毒[7]。另一项研究中以10 g/kg剂量连续灌胃后观察14 d,小鼠存活率100%,且无明显异常状态,该受试物对小鼠LD50>10 g/kg,属于实际无毒[8]。遗传毒性: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结果为阴性;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为阴性;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为无致突变性[8]。重复剂量毒性:设5、2.5、1.25 g/kg bw 3个剂量组和1个溶媒对照组,每组动物16只,大鼠(雌雄各半),连续灌胃28 d未见明显中毒表现,大鼠生长发育良好,试验结束时,无动物死亡;各剂量组动物体重、体重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血液学指标、血生化指标、脏器绝对重量及脏/体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病理组织学检查,各剂量组大鼠的脏器未发现异常,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该原料的大鼠28天经口重复剂量毒性试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为5 g/kg bw[8]。
(3)临床研究
2012年1月~2012年9月间,邯郸市妇幼保健院产科的一项200例新出生婴儿预防湿疹及尿布皮炎研究,其中男婴108例,女婴92例,均为足月儿,将婴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护理组采用沐浴后松花粉外涂预防新生儿湿疹以及新生儿尿布皮炎;对照组沐浴后使用爽身粉外涂,护理组使用松花粉预防湿疹及尿布皮炎有效率为59%,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9]。
(4)透皮吸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的描述,松花粉为淡黄色的细粉,花粉粒为椭圆形,尺寸较大(长45~55μm,直径29~40μm),且表面光滑,两侧各有一膨大的气囊,气囊表面具有明显的网状纹理[2]。这些特性使得松花粉颗粒难以穿透皮肤屏障,尤其是角质层,这是皮肤的主要屏障层,对大分子物质具有很高的阻隔性。 国外一项研究认为化合物的分子量 (MW)必须低于500道尔顿才能让皮肤吸收 [10] 。松花粉的化学成分复杂,包含多种生物大分子如氨基酸、蛋白质、多糖等 [3] ,这些物质在透皮吸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障碍。
《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2021年版)》规定,若满足以下部分条件:分子量﹥500道尔顿,高度电离,脂水分配系数Log Pow≤-1或≥4,拓扑极性表面积>120Å2,熔点>200℃,吸收率以10%计;若化学合成的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结构单元,通过共价键链接,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道尔顿,且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道尔顿的低聚体含量少于10%,结构和性质稳定的聚合物(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原料除外),可不考虑透皮吸收 [6]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松花粉在没有经过特定的制剂处理或辅助手段的情况下,其透皮吸收能力是有限的,基于保守原则松花粉的透皮吸收以10%计。
(5)吸入毒性
松花粉因其显著特征——较大体积(45-65微米)、低蛋白含量及特有的蜡质疏水层,导致研究人员将其排除在过敏反应的可能原因之外。也有研究在吸入挑战测试中,它甚至被用作阴性对照。然而,一些研究表明松树花粉可能是过敏原 [11]。鉴于当前研究数据未能完全排除松花粉的吸入毒性风险,为确保消费者的安全,特别是针对3岁以下儿童使用的粉状产品,终产品标签应采取警示语措施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措施旨在最大程度地降低因吸入松花粉可能带来的健康危害。
(6)毒代动力学(略)
暴露评估:
婴儿爽身粉日均使用量[12]:0.8g×1.5per/day=1.2g/day
婴儿体重[13]:8.8kg
在化妆品终产品中最大添加量:100%
经皮吸收:10%
全身暴露量(SED):1.2×1000×100%×10%÷8.8=13.6363 mg/kg bw/day
风险特征描述:
采用来自28天经口重复剂量毒性NOAEL 5 g/kg bw,增加3倍不确定因子,用于计算松花粉的安全边际值。
安全边际值(MoS):5000/13.6363=366>300
综上,松花粉以100%浓度进行毒理学试验结果显示,对皮肤无刺激性、无致敏性、无光毒性,急性经皮毒性试验结果为微毒,同时松花粉具有安全食用历史证明,无系统毒性风险,并通过风险特征描述,因此该原料在化妆品中的应用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四、可能存在的风险物质的安全评估
本原料按照《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的要求,基于当前科学认知水平,对可能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带入的风险物质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
本原料的生产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生产商对生产过程和包装材料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原料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是技术上无法避免、由原料组分带入的杂质,残留的微量杂质在正常合理使用条件下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根据现有信息进行识别,该原料的安全性风险物质危害识别表见下表。
标准中文名称 | 可能含有的风险物质 | 备注 |
松花粉 | 无 | / |
五、评估结果分析
毒理学数据相对完整、可靠。
六、风险控制措施或建议
该原料用于3 岁以下儿童使用的粉状产品时,需标注警示用语:应当在成人监护下使用;应使粉末远离儿童的鼻和口。
本评估是基于现有科学认知水平进行的。如果今后对原料的安全性认识发生改变,生产商将对评估资料进行补充完善。
七、安全评估人员签名
李锦聪
2024年7月24日
八、安全评估人员简历
李锦聪,化妆品违禁词网创始人,化妆品法规知识博主,广东省日化商会原料安全评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多个化妆品行业协会政策法规专委会委员,在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新品开发、法律法规、安全评估等领域具有15年从业经验。
九、参考文献
卫生部. 关于将油菜花粉等食品新资源列为普通食品管理的公告(卫生部公告2004年第17号)[EB/OL]. [2024-07-06]. https://www.cfe-samr.org.cn/zcfg/bjsp_134/qt_bjsp/202208/t20220802_4455.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一部. 松花粉[EB/OL]. [2024-07-26]. https://ydz.chp.org.cn/#/item?bookId=1&entryId=318.
李荣胜,付庆帅,郭俊红,等.中药松花粉的化学成分及现代应用研究进展[J/OL].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14[2024-07-25].https://doi.org/10.14066/j.cnki.cn21-1349/r.2022.0835.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年版)》的公告(2021年 第62号).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发布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的公告,2015年第268号.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2021年版)》的公告(2021年 第51号).
李燕杰,许立博,邹鹏飞,等.松花粉应用于护肤领域的毒理安全性能研究[J].中国高新科技,2024,(02):110-112.
张惠惠,崔议方,宋书祎,等.过热蒸汽灭菌松花粉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研究[J].药学研究,2022,41(07):442-446.
陈晓洁,张贵瑾.松花粉在新生儿皮肤护理上的应用效果[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04):60-62.
Bos JD, Meinardi MM. The 500 Dalton rule for the skin penetration of chemical compounds and drugs. Exp Dermatol. 2000 Jun;9(3):165-9. doi: 10.1034/j.1600-0625.2000.009003165.x. PMID: 10839713.
Kim, SY., Oh, IB. & Choi, KR. Comparison of IgE induction in mice by pollens from three pine tree species. j ecology environ 41, 33 (2017). https://doi.org/10.1186/s41610-017-0052-1.
U.S. EPA. Child-Specific Exposure Factors Handbook (2008, Final Report).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Washington, DC, EPA/600/R-06/096F, 2008.
THE SCCS NOTES OF GUIDANCE FOR THE TESTING OF COSMETIC INGREDIENTS AND THEIR SAFETY EVALUATION(12TH REVISION).
注:本报告仅供行业安全评估人员学习参考,鉴于工作繁忙和时间有限,报告中对某些毒理学终点的描述可能未能详尽展开,如有不对地方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