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毒理学名词术语
急性经口毒性 | acute oral toxicity | 一次或在24h内多次经口给予实验动物受试物后,动物在短期内出现的健康损害效应。 |
经口LD50 半数致死量 | medium lethal dose | 经口一次给予受试物后,引起实验动物总体中半数死亡的毒物的统计学剂量。以单位体重接受受试物的重量(mg/kg或g/kg)来表示。 |
急性皮肤毒性 | acute dermal toxicity | 经皮一次涂敷受试物后,动物在短期内出现的健康损害效应。 |
经皮LD50 半数致死量 | mdium lethal dose | 经皮一次涂敷受试物后,引起实验动物总体中半数死亡的毒物的统计学剂量。以单位 体重涂敷受试物的重量(mg/kg或g/kg)来表示。 |
皮肤刺激性 | dermal irritation | 皮肤涂敷受试物后局部产生的可逆性炎性变化。 |
皮肤腐蚀性 | dermal corrosion | 皮肤涂敷受试物后局部引起的不可逆性组织损伤。 |
眼睛刺激性 | eye irritation | 眼球表面接触受试物后所产生的可逆性炎性变化。 |
眼睛腐蚀性 | eye corrosion | 眼球表面接触受试物后引起的不可逆性组织损伤。 |
皮肤变态反应(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 skin sensitization,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 是皮肤对一种物质产生的免疫源性皮肤反应。在人类这种反应可能以瘙痒、红斑、丘疹、水疱、融合水疱为特征。动物的反应不同,可能只见到皮肤红斑和水肿。 |
诱导接触 | induction exposure | 指机体通过接触受试物而诱导出过敏状态的试验性暴露。 |
诱导阶段 | induction period | 指机体通过接触受试物而诱导出过敏状态所需的时间,一般至少一周。 |
激发接触 | challenge exposure | 机体接受诱导暴露后,再次接触受试物的试验性暴露,以确定皮肤是否会出现过敏反应。 |
光毒性 | phototoxicity | 皮肤一次接触化学物质后,继而暴露于紫外线照射下所引发的一种皮肤毒性反应,或者全身应用化学物质后,暴露于紫外线照射下发生的类似反应。 |
结构畸变 | structural aberration | 在细胞分裂的中期相阶段,用显微镜检出的染色体结构改变,表现为缺失、断片、互换等。结构畸变可分为以下两类。 |
染色体型畸变 | chromosome-type aberration | 染色体结构损伤,表现为在两个染色单体相同位点均出现断裂或断裂重组的改变。 |
染色单体型畸变 | chromatid-type aberration | 染色体结构损伤,表现为染色单体断裂或染色单体断裂重组的损伤。 |
有丝分裂指数 | mitotic index | 中期相细胞数与所观察的细胞总数之比值;是一项反映细胞增殖程度的指标。 |
正向突变 | forward mutation | 从原型至突变子型的基因突变,这种突变可引起酶和功能蛋白的改变。 |
突变频率 | mutant frequency | 所观察到的突变细胞数与存活细胞数之比值。 |
微核 | micronucleus | 染色单体或染色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因纺锤体受损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仍然遗留在细胞质中。末期之后,单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被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内,因比主核小,故称为微核。 |
染色体数目畸变 | numerical-type aberration | 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不同于正常二倍体核型,包括整倍体和非整倍体。 |
亚慢性经口毒性 | subchronic oral toxicity | 是指在实验动物部分生存期内,每日反复经口接触受试物后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水平 | 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 |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或检测指标未观察到任何与受试物有关的毒性作用的最大剂量。 |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水平 | 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LOAEL) |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受试物引起实验动物组织形态、功能、生长发育等有害效应的最低剂量。 |
靶器官 | Target organ | 实验动物出现由受试物引起的明显毒性作用的器官。 |
亚慢性经皮毒性 | subchronic dermal toxicity | 是指在实验动物部分生存期内,每日反复经皮接触受试物后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
致畸性 | teratogenincty | 化学物质在器官发生期间引起子代永久性结构异常的特性。 |
慢性毒性 | chronic toxicity | 动物在正常生命期的大部分时间内接触受试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
化学致癌物 | chemical carcinogen | 能引起肿瘤,或使肿瘤发生率增加的化学物。 |
细胞活性 | cell viability | 测量某一细胞群总活性的参数(如细胞溶酶体摄取活性染料中性红),其数值取决于测定的终点和试验所用的设计方案,并与细胞总数和/或细胞活力相关。 |
相对细胞活性 | relative cell viability | 通过与溶剂(阴性)对照组的相关性来表达的细胞活性,对照组除了未经受试化学物质处理外,整个试验过程与试验组一样(或+Irr或-Irr)。 |
光刺激因子 | photo irritation factor(PIF) | 受试物分别在无光照(-Irr)和有光照(+Irr,无细胞毒性的紫外光/可见光(UV/vis)照射)条件下获得两组平行有效的细胞毒性浓度(IC50),通过比较IC50的值得到的因子。 |
半数抑制浓度 | IC50 | 使细胞活性下降50%的受试化学物质的浓度。 |
平均光效应 | mean photo effect(MPE) | 受试物分别在无光照(-Irr)和有光照(+Irr,无细胞毒性的UV/vis照射)条件下获得两组浓度反应曲线,通过数学分析导出的数值。 |
预测模型 | prediction model | 将毒性试验结果转换为预测毒性潜力的算法。在本方法中,PIF和MPE可用于把体外3T3中性红摄取光毒性试验的结果转换为对光毒性潜力的预测。 |
皮肤光变态反应(皮肤光过敏反应) | Skin Photoallergy | 皮肤接触受试物并经过紫外线照射,通过作用于机体免疫系统,诱导机体产生光致敏状态,经过一定间歇期后,皮肤再次接触同一受试物并在紫外线照射下,引起特定的皮肤反应,其反应形式包括:红斑,水肿等。 |
大鼠经皮电阻值 |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Resistance value,TER value | 大鼠皮肤屏障产生的可测量的电阻值,单位kΩ。 |
母体毒性 | maternal toxicity | 化学物质引起亲代雌性妊娠动物直接或间接的健康损害效应,表现为增重减少、功能异常、中毒体征,甚至死亡。 |
多肽消耗百分比 | PercentPeptideDepletion | 与溶剂对照相比,受试物消耗多肽的程度。 |
共洗脱 | Co-elution | 受试物在220nm处吸收显著,并与多肽有同样的保留时间。 |
刺激指数 | stimulation index | 评价受试物皮肤致敏能力的值,是受试物组与溶剂对照组增殖率的比值。 |
回复突变 | reverse mutation | 细菌在化学致突变物作用下由营养缺陷型回变到原养型(prototroph)。 |
基因突变 | gene mutation | 在化学致突变物作用下细胞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 |
碱基置换突变 | base substitution mutation | 引起DNA链上一个或几个碱基对的置换。 碱基置换有转换(transition)和颠换(transversion)两种形式。 转换是DNA链上的一个嘧啶被另一嘧啶所替代,或一个嘌呤被另一嘌呤所代替。 颠换是DNA链上的一个嘧啶被另一嘌呤所替代,或一个嘌呤被另一嘧啶所代替。 |
移码突变 | frameshift mutation | 引起DNA链上增加或缺失一个或多个碱基对。 |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 bacterial reverse mutation assay | 利用一组组氨酸或者色氨酸缺陷型试验菌株测定引起细菌碱基置换或移码突变的化学物质所诱发的氨基酸缺陷型→原养型回复突变的试验方法。 |
S9 | 经多氯联苯(PCB混合物)或苯巴比妥钠和β-萘黄酮结合诱导的大鼠制备肝匀浆,在9000g下离心10min后的肝匀浆上清液。 | |
28天重复剂量吸入毒性 | 28-day inhalation toxicity | 是指在有限时间(28d)内,每日或反复多次通过吸入途径接触受试物后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
气溶胶 | aerosol | 悬浮在空气中具有可以忽略下降速度/沉降速度的固态、液态或固液态混合颗粒状物质。 |
空气动力学直径 | aerodynamic equivalent diameter(AD) | 用以描述气溶胶颗粒的大小。当气溶胶颗粒与不同直径标准单位密度(1.0g/cm3)球形颗粒中某一颗粒的终端沉降速度相同时,该标准球形颗粒的直径即为空气动力学直径。其计量单位为μm。 |
空气动力学质量中位数直径 | mass median aerodynamic diameter(MMAD) | 气溶胶中小于和等于某一空气动力学直径的颗粒总质量,占全部颗粒物质量50%时,该直径即为空气动力学质量中位数直径。 |
几何标准差 | geometric standard deviation(GSD) | 用以描述气溶胶颗粒大小的分布状态。以撞击器各级累积百分比为Y轴、粒径为X轴拟合对数概率曲线,以累积百分比84.1%对应的粒径除以累积百分比50%的粒径,即为几何标准差。 |
理论浓度 | nominal concentration | 制备气溶胶消耗受试物的量除以通过暴露系统的空气总体积。 |
实际浓度 | analytical concentration | 暴露系统中动物呼吸区经采样分析获得的气溶胶浓度。 |
口鼻暴露 | nose-only | 即仅头部、鼻部、鼻口部暴露的暴露模式,试验过程中将动物置于相应固定器内进行吸入暴露。 |
全身暴露 | whole-body | 将动物置于封闭的染毒柜或腔体内进行吸入暴露的暴露模式。 |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浓度水平 | 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s concentration(NOAEC) | 在规定的吸入试验条件下,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或检测指标未观察到任何与受试物有关的毒性作用的最大浓度。 |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浓度水平 | 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s concentration(LOAEC) | 在规定的吸入试验条件下,受试物引起实验动物组织形态、功能、生长发育等有害效应的最低浓度。 |
90天重复剂量吸入毒性 | 90-day inhalation toxicity | 是指在实验动物部分生存期(90d)内,每日或反复多次通过吸入途径接触受试物后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
急性吸入毒性分类法 | 按照一定的连续试验步骤和相应的浓度进行测试,从而获得受试物的毒性分类和半数致死浓度(LC50,Lethal Concentration 50%)估测范围的试验方法。 | |
计算浓度 | nominal concentration | 使用受试物的量除以通过染毒系统空气的总体积所得到的浓度。 |
实际浓度 | actual concentration | 在吸入式染毒柜中动物呼吸道中的受试物浓度,可通过特异性(如直接采样、吸附或化学反应等方法进行采样、分析)或非特异性(如滤膜增重法)等方法进行测试分析。 |
未吸收剂量 | unabsorbed dose | 染毒后,从皮肤表面洗脱下来的和附着在遮盖装置上受试物的量,还包括在染毒过程中从皮肤表面挥发的量。 |
吸收剂量(体内) | absorbed dose(invivo) | 去除受试部位皮肤的受试物后,包括在尿液、笼具冲洗液、粪便、呼出气体(若有测试)、血液、各种组织(若有采集)以及保留在尸体中受试物的量。 |
可吸收剂量 | absorbable dose | 皮肤冲洗后,存留在皮肤表面或皮肤组织内受试物的量。 |
70%细胞存活率浓度值 | 70%cell viability(CV70) | 受试物染毒后,细胞存活率为70%时对应的受试物浓度值。 |
辐照度 | Irradiance | 照射到某一表面的紫外线或可见光的强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或毫瓦每平方厘米(mW/cm2)。 |
光照剂量 | Dose of light | 照射到某一表面的紫外线或可见光的量[=强度×时间(秒)],单位为焦耳每平方米(J/m2)或焦耳每平方厘米(J/cm2)。 |
活性氧种类 |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 活性氧种类,包括单线态氧和超氧阴离子。 |
单线态氧 | Singlet Oxygen(SO) | 由光辐照化学物质通过Ⅱ型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一种自由基。 |
超氧阴离子 | Superoxide Anion(SA) | 由光辐照化学物质通过I型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一种自由基。 |
限值剂量 | limit dose | 受试动物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的上限剂量(2000mg/kg或5000mg/kg)。 |
延迟死亡 | delayed death | 设定的给药间隔(通常为48h)内不引起受试动物死亡或出现濒死状态,但在14d的观察期间内出现死亡。 |
剂量级数因子 | dose progression factor | 也称为剂量步进因子。是指主试验中,当前剂量的一只动物存活或死亡时,下一只动物染毒剂量增加或降低倍数。剂量级数因子建议为1/(估计的剂量-反应曲线斜率)的反对数。 默认的剂量级数因子为3.2,即0.5(1/2)的反对数。 |
荧光素渗漏 | fluorescein leakage(FL) | 暴露于受试物后的MDCK细胞模型,一定时间内(30min)对荧光素钠溶液的渗漏。试验以不加细胞的嵌入型细胞培养皿(transwell)对荧光素钠溶液的渗漏作为最大荧光素渗漏;以阴性对照组MDCK细胞模型对荧光素钠溶液的渗漏作为最小渗漏(0%渗漏)。 以受试物引起20%荧光素钠溶液渗漏时的浓度FL20(mg/mL)作为判定受试物眼刺激/ 腐蚀性的标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