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简化版 第3页

李锦聪 - 《化妆品安评与毒理系列课程》 - 报名即学置顶

李锦聪7个月前 (06-18)法规
李锦聪 - 《化妆品安评与毒理系列课程》 - 报名即学
本课程由李锦聪老师全程主讲,全面涵盖了化妆品安全评价与毒理学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包括化妆品安评相关法规解读、毒理学知识、风险物质识别与评估、TTC和交叉参照方法应用、原料安全信息、安评七大数据类型以及安评报告撰写等方面。通过系统学...

中检院:氧化型染发产品皮肤过敏测试部分需要观察多长时间?

李锦聪2个月前 (11-16)问答
《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氧化型染发产品必须在产品标签上标注“染发剂可能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等安全警示语,因此对于产品标签中标注皮肤过敏测试方法或标注皮肤过敏观察时间的,皮肤反应的观察时间需至少观察48小时,以保证观察到所有类型的皮肤...

中检院:防晒类化妆品防晒指数测定报告中,均数的95%可信区间超出均数的17%,应如何处理?

李锦聪2个月前 (11-16)问答
防晒类化妆品防晒指数测定报告中,均数的95%可信区间超出均数的17%时,应按照《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在原受试人群的基础上增加受试者人数进行试验,增加的受试者人数应符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并对所有受试者(含原受试者)的测定数据合并...

中检院:如何理解产品标签宣称内容与分类编码功效宣称之间的关系?

李锦聪2个月前 (11-16)问答
产品标签宣称的功效内容应当在《化妆品注册备案申请表》所填报的分类编码功效宣称范围内,不能超出分类编码所涵盖的功效范围,如分类编码填报的功效宣称仅有“保湿”,产品标签样稿中可以宣称与保湿功能相关的内容,例如“保湿”“减缓水分流失”“缓解肌肤干...

中检院: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问答(一)

李锦聪2个月前 (11-16)问答
一、如何确定原料需评估的毒理学终点?注册人/备案人需按照《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要求,根据产品的使用方法、暴露途径、实际暴露量等,确认原料可能存在的健康危害效应;并根据原料理化特性、定量构效关系、毒理学资料、使用历史、临床研究、人群流行病...

北京市化妆品审评检查中心关于普通化妆品备案常见问题一问一答(第三十八期)(化妆品安全评估专刊)

李锦聪2个月前 (10-30)问答
  问题1:《化妆品原料数据使用指南》中包含七种主要的原料数据类型,各证据类型之间是否有权重顺序关系?  答:原料为《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的限用组分、准用防腐剂、准用防晒剂、准用着色剂和准用染发剂的,应当满足《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的相关要...

国家药监局关于将化妆品中壬二酸及其盐类的检验方法等5项检验方法纳入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的通告(2024年第45号)

李锦聪2个月前 (10-30)法规
国家药监局组织起草了《化妆品中壬二酸及其盐类的检验方法》等5项检验方法,经国家药监局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会议审查通过,现予以发布。《化妆品中壬二酸及其盐类的检验方法》《化妆品中非那西丁的检验方法》《化妆品中羟基癸酸的检验方法》等3项检...

【李锦聪】化妆品新原料“已注销和取消备案”状态分析

李锦聪3个月前 (10-06)原料
【李锦聪】化妆品新原料“已注销和取消备案”状态分析
化妆品新原料法规摘要化妆品原料分为新原料和已使用的原料。国家对风险程度较高的化妆品新原料实行注册管理,对其他化妆品新原料实行备案管理。在我国境内首次使用于化妆品的天然或者人工原料为化妆品新原料。调整已使用的化妆品原料的使用目的、安全使用量等...

【补充说明】烷基(C12-C22)三甲基铵氯化物和溴化物的技术法规要求解读

李锦聪3个月前 (10-06)原料
【补充说明】烷基(C12-C22)三甲基铵氯化物和溴化物的技术法规要求解读
月桂基三甲基氯化铵、月桂基三甲基溴化铵、肉豆蔻基三甲基溴化铵、西曲氯铵、硬脂基三甲基氯化铵、硬脂基三甲基溴化铵、鲸蜡硬脂基三甲基氯化铵、山嵛基三甲基氯化铵、椰油基三甲基氯化铵、牛脂基三甲基氯化铵、大豆油基三甲基氯化铵。...

中检院关于调整化妆品和新原料受理审评咨询服务有关事宜的通知

李锦聪3个月前 (09-21)法规
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健全完善化妆品和新原料受理审评咨询服务工作,对注册人/备案人/境内责任人(以下为“申请人”)在化妆品和新原料注册备案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做到快速响应、高效解决,我院对特殊化妆品和新原料受理审评咨询服务安排进行了优化和调整...

化妆品原料松花粉的安全评估报告(完整版)

李锦聪5个月前 (07-25)法规
化妆品原料松花粉的安全评估报告(完整版)
一、摘要松花粉(INCI号:POLLEN PINI),为松科植物马尾松、油松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花粉,应用于婴儿爽身粉产品中,该原料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和吸油性,在化妆品中使用目的为吸收剂,相关毒理学终点有急性经皮毒性、皮肤刺激性、皮肤变态反应...